乾隆二十五宝玺之“敕正萬邦之寳”带碧玉底座

已结束

请登录您的账户,查看您的历史信息。

估价20,000,00030,000,000 USD
代币总量10,000,000 YUXI
公开发售9,200,000 YUXI
已售9,200,000 YUXI
首发价0.1 USDT
开始日期

2024-12-17

13:00

结束日期

2024-12-20

13:00

代币发放

2024-12-21

10:00

预计上市

2024-12-23

06:00

活动规则

代币名称:YUXI

发行方:日本收藏家族

代币总量:10,000,000(公开发行:92%)

发行单价:0.1 USDT/YUXI

发行承销方:NCollector平台

发行费:8%(由发行承销方NCollector 平台持有)

参与条件:指定白名单用户

持有权益

实物所有权:本藏品所有权归属于全体代币持有者。每个 YUXI 代币对应标的实物资产的千万分之一所有权。

提案权:持有超过3%MICHO的代币持有者有权发起提案,如对外借展投票、送拍卖投票、IP授权投票等。

投票权:代币持有者可通过质押代币对各项提案进行投票,如投票决定是否将实物藏品送至苏富比、佳士得等顶级拍卖行进行拍卖。当支持票数达到代币总供应量的 51%,平台将执行拍卖程序,并将藏品送至拍卖行。拍卖净收益将按照持有比例分配给所有代币持有者,分配完成后,相关代币将被统一销毁。

收益权:代币持有者可享有藏品被借展、授权发行衍生品等收益,收益将按照特定时间点快照分配。

强制收购权:当二级市场开放后,持有 67% YUXI 的代币持有者有权按过去 7 个自然日的市场平均成交价,向剩余 33% 的 YUXI 代币持有者发起强制收购邀约。

实物交割权:当持有者拥有100% YUXI 代币后,即可申请交割并确权实物,交割完成后,相关代币将被统一销毁。

藏品详情

名称:乾隆二十五宝玺之“敕正万邦之宝”带碧玉底座

作者:乾隆皇帝

来源:日本家族旧藏

保管位置:日本MUFJ银行金库

市场估值:20,000,000-30,000,000 USD

估值逻辑:2022年香港苏富比春拍,“乾隆御览之宝”寿山石玺,以1.53亿港元高价成交,创下了宝玺在亚洲拍卖的新纪录;2011年,北京保利拍卖秋拍,清乾隆六十年(1795年)白玉御题诗“太上皇帝”圆玺以1.61亿元成交。而以上印玺从材质和地位的重要性都不能与“敕正万邦之宝”玉玺相比;从材料看:"乾隆御览之宝”是寿山石,其价值远不及和田籽玉;“太上皇帝”圆玺,体型小巧,玉玺材质更不能相提并论。因此都远远低于“敕正万邦之宝”玉玺,值得注意的是“敕正万邦之宝”加制碧玉底座,保存完整。乾隆皇帝的玉玺有一千八百多方流传,而能代表皇帝行使国家权力的仅二十五方专用玺。此玉玺是乾隆皇帝指定二十五方宝玺之一,曾用于清廷与外国的外交礼仪交流,彰显了该玉玺特殊的身份和地位,因而与其他玺相比,至少估值在一倍以上相对合理。

基本信息

尺寸:玺:10.8×10.8×7.5cm

          底托:13.5×13.5×3.3cm

材质:和田籽玉、和田碧玉底托

印纽:交龙钮

底托:碧玉底座,左边满文“敕正万邦之宝”,右边汉文篆书“敕正万邦之宝”。

印文:左边汉文篆书“敕正万邦之宝”六字,右边满文“敕正万邦之宝”六字,阳文。

用途:据《交泰殿宝谱》记载,“敕正万邦之宝”,作“以诰外国”之用。制度规定其“以诰外国”,对外国使臣回书,对属国或少数民族政权回文时,即钤此寳。象征“万邦来朝”。

藏品描述

这方乾隆玉玺以和田白玉制作而成,玉质温润细腻,乳白色中隐约带有青色调,伴有天然纹理。印玺呈大方形,体量规整,底部左边深刻汉文篆书“敕正万邦之宝”六字,右边满文篆书“敕正万邦之宝”六字,阳文。字迹深峻遒劲,刀工精良,布局规整。配以碧玉底托。

印钮顶部雕饰一对背向而立的螭龙,雕工极其精湛。每条龙的双目圆睁,鼻孔张扬,须髯卷曲,利齿显露,威严中充满生动气势。龙身鳞片和飞舞的鬃毛雕刻细腻,线条流畅。两条龙的身躯紧密相连,四肢屈蹲,栩栩如生。螭龙两侧分别印有“乾隆御笔之宝”和“乾隆御览之宝”。印钮中央穿孔,方便系绳悬挂。

玺四周镌刻楷书铭文,内容如下:

昔敬姜之言曰:夫民劳则思,思则善心生;逸则淫,淫则忘善;忘善则恶心生。此正夫子劳之之意,夫教养二事,本是一事,既教之则不能劳之,无论木铎之。

徇庠序党,遂之设节,其性以六礼与其德,以七教而彼蚩蚩之民,方且视以为扞格而难行,即教之树艺,课以耕桑,雨淋日炙中,老农执。

杖而督其子曰:力为之。其子以为是苦我劳我者,有之矣,而況官乎,此為政者,劳民之難也,然而亦易者,则有先之之诚在,夫老農劳其子而其終不怨者。

无他,以为其爱我、教我、为我谋而劳我,而彼亦与我共此劳也。使为政者以恻怛之心行忠厚之政,以身先之,则虽劳其民,而民不以为劳,如子之從父焉。

文字描金。字体工整大气,排列有序,刀法圆润流畅,凸显乾隆皇帝的文治精神与文化品位。


创作背景

乾隆皇帝借鉴古代统治者的先例来确定皇帝宝玺的数量,象征着他的王朝的持久繁荣。他一生中用各种材料制作了 一千八百多枚宝玺,包括青铜、玉石、石头、水晶、玛瑙、象牙、竹子、琥珀和粘土。这些宝玺上的铭文也多种多样,包括儒家经典、诗歌和乾隆皇帝自己的作品。

此枚玉玺是乾隆皇帝指定二十五方宝玺之一,曾用于清廷与外国的外交礼仪交流,是清朝国际关系中不可或缺的象征,代表国家权威,地位显赫。

乾隆以前,代表皇帝的官方宝玺没有规定确切的数目。乾隆初年,可称为国家御宝之印玺已达二十九种、三十九方之多,且因有关文献的记载失实、用途不明,造成混乱。为解决这一问题,乾隆十一年(1746年),乾隆皇帝对前代皇帝宝玺重新考证排次,将总数定为二十五方。这些宝玺包括:

大清受命之宝、皇帝奉天之宝、大清嗣天子宝、皇帝之宝二方、天子之宝、皇帝尊亲之宝、皇帝亲亲之宝、皇帝行宝、皇帝信宝、天子行宝、天子信宝、敬天勤民之宝、制诰之宝、敕命之宝、垂训之宝、命德之宝、钦文之玺、表章经史之宝、巡狩天下之宝、讨罪安民之宝、制驭六师之宝、敕正万邦之宝、敕正万民之宝、广运之宝。

乾隆同时修《宝谱》(原印谱现珍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)规定了重新排定后的二十五宝的适用范围,集合在一起,代表了皇帝行使国家最高权力的各个方面。清人何圣生的《檐醉杂记》载,乾隆十一年的时候,交泰殿里就藏有二十五方印玺,印文和用途各自不同。

乾隆十一年,除青玉宝玺只用满文篆书写外,其余二十一方宝玺均用满文篆书写。乾隆十三年,皇帝为使宝玺上的满汉文字协调一致,改用满文篆书写。他下诏规定,除四方宝玺(大清天命宝玺、天命宝玺、大清继位宝玺和青玉宝玺)因年代早于清朝入关前,不得随意更改外,其余二十一方宝玺均须用满文篆重新镌刻。这就是今天看到的二十五方宝玺。


作者简介

乾隆皇帝,清高宗爱新觉罗·弘历(1711年—1799年),清朝第六位皇帝,别署长春居士、信天主人,晚号古稀天子、十全老人 。年号“乾隆”,寓意“天道昌隆”。在位六十年,禅位后训政三年,实际行使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,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最久的皇帝,也是最长寿的皇帝。